最新动态>>更多
图片资讯
文化教育 > 首页 > 文化教育 >

湘江渔歌 莲湖湾
2021-02-18 14:56:57   来源:新视窗网   评论:0

1585293987485256.jpg

2017年初冬的一个午后,我再次来到莲湖湾,是为了采集湘江渔歌。

时已小雪,秋意依然。湘江上美丽的乡村莲湖湾,几个老渔民一手摇着小船,一手放着渔网。随着渔船和渔网的灵动,管山洲似乎也在挪动。渔民、渔船、渔网、沙洲在夕阳调色的江面上,布局成一幅惟美的画面。

我走近江边,江面上传来熟悉的歌声:

哎--

白手成家立江心,

打渔撒网湘江中。

过了九滩十八浪,

上到永州下洞庭。

喔--哎——

……

这是渔民在唱湘江渔歌。随着渔歌抑扬的旋律,船上的渔民有节奏地拉着渔网,不知不觉,夜幕也被他们渐渐地拉了下来。这时,不知是水的荡漾,还是渔歌的律动,只见渔民们的身影在点点斑驳的水波里摇晃。

微信图片_20210218145430.png

渔船上点起了渔火。闪烁的渔火亲吻苍茫的夜色,无眠的水,潺潺的波,渔歌悠悠,在水一方唱晚。

此情此景,深深地将我酣醉。

回到住处,我脑海里反复回映着渔民唱渔歌的情景。想想现在在江上打渔唱渔歌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渔民,我仿佛看到了时光流逝的痕迹。想当年,这些老人家曾经打渔唱渔歌,从风华正茂的青葱岁月一路过来,时光一晃,如今已是七八十岁了。我思索着,再过十年,二十年,这一代老人们都不能唱了,湘江渔歌,这种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形式,是不是也会匆匆的流走,如同湘江水一样,永远奔流北去?

次日上午,我赶紧来到老渔民夏绍平家中,调查、采集湘江渔歌。夏老今年七十二岁,初小文化,曾在解放军某部服过役,退伍后就一直在湘江上打渔。他告诉我,解放前,莲湖湾有几百条渔船,家家户户都打渔。渔民上至永州,下到洞庭湖,有时一年半载才回来。人们在江上打渔漂泊,沐风栉雨,饱尝了惊险、疲劳和寂寞。渔民们为了自我解乏,为了自娱自乐,他们信手拈来,或独唱,或对唱,或三五成群齐唱。夏老说:“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教我唱渔歌。打渔的人不唱渔歌,打渔就没有劲。” 说着,说着,老人就放声唱了起来:

哎--

渔歌唱起自开怀,

今日唱罢明日来。

唱起江中鲤鱼跳,

唱得百鸟自徘徊。

喔--哎——

夏老一边唱,我一边记录下来,老人接连给我唱了十多首。之后,夏老说自己一时记不得这么多,要我明天再来。他又告诉我,湾里还有夏克新、王芳湘、夏先俄老人会唱,河那边的夏克方、全宏寿老人也会唱。

后来,按照老渔民夏绍平的指引,我又分别找到了夏克新等几位老人。这些老渔民听说我要来采集、整理渔歌,非常乐意把渔歌唱出来,让我记录。特别是夏克新老人,在湘江里打了一辈子的渔,唱了一辈子渔歌,已七十九岁年纪,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嗓子也唱不过来了,仍然坚持要唱几首给我听。他说:“打渔人若是不唱渔歌,心里就感觉不自在。”

微信图片_20210218145458.png

可以想像,如果没有渔歌,渔民很难长年累月在江上完成打渔那种艰辛的劳动的。我想,渔歌就是渔民的劳动动力和精神灵魂。

在这些老渔民的热心配合和支持下,两年多时间里,我已采集、整理湘江渔歌1000余首。在采集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小问题,譬如这些老渔民大都文化程度低,有的甚至没上过学,他们纯粹是受上一辈身传口授,加上又是用地方方言演唱,有时一句歌词要听好多遍才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尤其是一些土语,根本无法记录,有些粗糙的句子根本无法用文字表述,还有一些内容根本不适合采用,我就在尽量保持其乡土味、趣味性的基础上部分改写,或整首改写。

渔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我采集的这些湘江渔歌,主要集中分布在以湘江中游莲湖湾及其沿江的归阳、九洲、大堡、麻洲、河洲、粮市、蒸市、江河、柏坊、栗江、松江、云集等地,是这些地方的人们在湘江河上打渔时即兴演唱的歌曲。湘江莲湖湾段自古就是四大淡水鱼自然繁殖基地,人们除了打渔唱渔歌外,担鱼苗时也唱渔歌。据《清泉县志•食货志》记载:“邑南百里有龙祖潭(按:龙祖潭位于今莲湖湾湿地公园湘江边纱帽岭下),每岁自小满迄夏至水涨时,巨鳞沿湘而上,所遗子满湘波间。……邵、武、辰、靖皆于衡地担鱼苗,数千里渔歌不绝焉”。

(作者:蒋南编辑:耕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青草桥头姐妹花
下一篇:湘江渔歌,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