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更多
图片资讯
文化教育 > 首页 > 文化教育 >

栗江流过茅洞桥(3)
2021-02-24 14:36:42   来源:新视窗网   评论:0

微信图片_20210224144625.jpg

茅洞桥,地处栗江中游,栗江自西向东穿镇而过。九曲十八弯的栗江,从上游潺潺而下,穿过蔡拱桥,向南折向水砥金锣坪,把右边陈家桥下那一弯欢唱的甘溪水,紧紧地揽入怀中。二水汇合处雪浪飞溅,如金锣或抑或扬、间顿间挫地敲鸣,俨然一曲鸣金古韵。二水交融,向东淌过新桥桥孔。经过一拱桥时,河水把桥拱石缝中垂下的四季常青藤蔓,缓缓地冲洗,不时荡起层层涟漪。过了一拱桥,河面豁然开朗,左岸的玉泉溪钻入玉泉桥下,汇入栗江,一路向前。又过三拱桥,向东南汩汩而去。

把茅洞桥简称为茅市,是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期。这种简称似乎有些苍白和干涩,但民间仍习惯叫茅洞桥。不过茅洞桥人都把仄声“洞”,念成了平声“桐”。茅洞桥之名由来已久。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司空曙,题《送曲山人之衡州》一诗,有“茅洞玉声流暗水,衡山碧色映朝阳”的佳句。他描绘茅洞桥是一个小桥流水、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茅洞桥也由此而得一个有诗情画意的地名。

微信图片_20210222095038.jpg

据现有文史资料可知,清朝初期,这里就是一个商埠集市,称为“茅桐市”(按:“桐”通“洞”),是衡阳南乡农副产品集散地。清乾隆《清泉县志•地理志》载:“茅桐市,在城南八十里。”清末民初,茅洞桥集市贸易更加繁荣。茅洞桥周边不产木材,乡民建房、做家具所需木材,都要从祁阳金洞林区贩运过来。吃苦耐劳的茅洞桥人,爬山涉水去金洞贩树,先从林区将树抬到湘江河边,扎结成排,顺江水漂流而下,至栗江入口处,再拆分大排成小排,逆栗江水纤到茅洞桥。于是,茅洞桥成了衡阳地区最大的木材市场之一,交易旺季,木材叉叉而立,长达四五里,非常壮观。集市除了木材,还有农具、牲畜、家禽、粮食、荸荠、豆制品等农副产品。老衡阳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东乡泉溪寺,南乡茅洞桥,西乡洪罗庙,北乡集兵滩。”也有说:“东乡泉溪寺,南乡茅洞桥,西乡演陂桥,北乡洪罗庙。”但不管怎样说,都撇不开“南乡茅洞桥”。

听上了年纪的人们讲,当年老街还有财神殿、寿佛殿、古戏台和救婴局,建筑宏伟而古朴,雕梁画栋,龙飞凤舞,可惜在“大跃进”和“文革”时期被拆除了。

早些年,还能见到茅洞桥老街东头,仍保留有陈记烧饼铺、老刘米豆腐铺和全记铁匠铺,这几家铺子可称得上老字号,近百年来一直未搬动过。说起陈记烧饼,据说始于明代,有400多年历史了。陈家烧饼工艺有讲究,器具也有讲究,做烧饼的案板用的是百年油松木,擀面皮的棒槌用的是百年黄梨木。棒槌擀着面皮,敲打案板发出的声响,清脆而又空灵。时至今日,每当逢年过节或家有喜庆或有外地客人来,茅洞桥人仍有送烧饼的传统习俗。传统手工制作的茅洞桥烧饼,皮脆、馅薄、香酥,与茅洞桥锭豆腐齐名,成为地方上的一张名片。茅洞桥锭豆腐声名远播,在衡阳城里早已家喻户晓,近些年影响到了北京、长沙、广州、深圳。锭豆腐系采用本地优质黄豆,古井清泉浸泡,石磨盘磨制作而成。经新鲜的茶油或菜油炸出后,豆腐颜色金黄,四角崭齐,外脆内嫩,味道纯正,非其他豆腐可比,令食客赞不绝口。

又据甘建华《衡州名伶》一文称,衡阳渔鼓起源,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即道士为传道或化募时所唱的歌曲。渔鼓袭用道情的形式,演变而为富有娱乐性、知识性的说唱艺术。渔鼓曲目内容十分丰富,有“唐三千,宋八百”之说。若以每晚演唱两小时计算,曲目不重复,可唱十多二十年之久。旧时茅洞桥渔鼓打得最好的,是离茅市街边不远的新屋坪谢显美,先天瞎子,天生一副好嗓子,所唱《三姑记》让闻者潸然泪下。

茅洞桥的皮影戏也叫灯影戏,已有200多年的传承了。谢显华、王一生等人是第五代传人,前者已经过世,后者年逾古稀,现在当红的是他们的徒弟。民间若有红白喜事,都会请他们下乡演出,有时一两天,最多时长达十天半个月。茅洞桥皮影戏画面生动形象,艺人用当地方言演唱,声调圆润,声腔悠远,广泛吸收了戏曲音乐、佛道教音乐和民间小调的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值得欣慰的是,它已经列入衡南县非遗项目名录,依然被老一辈和新一代所喜爱。

(作者:蒋南,编辑:耕歌)

请继续关注《栗江流过茅洞桥》(4):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如何帮孩子化解对父母的“怨恨”
下一篇:命里的钱,都是有定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