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更多
图片资讯
文化教育 > 首页 > 文化教育 >

栗江流过茅洞桥(6)
2021-03-03 10:01:26   来源:新视窗网   评论:0

1585293987485256.jpg

过了泉水江,就是小新桥了。栗江流到这里,河面也显得略宽一些。

小新桥,集镇名,清顺治四年(1647年),因邑人集资在栗江之上,新建一石拱桥而得名。此地为原龙鹤乡驻地,现并于硫市镇。街区沿栗江成带状分布,圩日以交易红辣椒、鲜鱼、家禽为大宗,手工业以鞭炮为主。斗山桥水库龙鹤支渠渡槽高30米,长110米,沿桥上空飞架而过,蔚为壮观。

微信图片_20210303101814.jpg

栗江水蜿蜒至石滩,江面突然敞开。若到夏秋之季,水位下降,江水之中有百余米长的石滩露出,似一条大鱼,游弋在浅滩。前方河中有一潭,水深莫测,盛夏凉气袭人,相传有水神出没。因此,古时候人们在河的南岸建有水神庙,庙内水神峙立,威严肃穆。若遇干旱之季,百姓常来此祈求天降甘霖,后毁于兵燹。

石滩至栗江镇河段,水面比较宽,河水也比较深,昔日曾季节性通行机帆船。栗江将要入湘江时,即今栗江镇政府左侧河面,有一古桥名平政桥,又称鲁班桥,即栗江桥,石砌双拱,桥长34米。桥于何年修建,现已失考。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知府何珣重建。相传当地人们建造此桥时,多次垮塌,后来鲁班装扮成乞丐至此,自称会架桥,并用筷子示范,教泥木工们如何起拱。桥建成后,人们在桥南端的栗江街上建了一座鲁班殿,以作祭祀。现桥右侧尚存鲁班坐的“石椅”,还有鲁班用脚跟踹成的“仙人井”。

栗江古镇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水藕、荸荠、豆油为其特产。这里的水藕藕节匀称,藕心多生一孔,香甜脆嫩;荸荠粒大,皮红,肉白,味甜;豆油油质细腻,工艺独特,久贮而不霉变,清香味醇,可谓一绝。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栗江镇吃的“清水白玉饭,红嘴绿恩鸽”一菜,味道十分鲜美。乾隆得知菜的佐料就是豆油,大加赞赏,赐名“万岁桥豆油”。

栗江汇入湘江后,上游不远处有个“白面石”,是闻名全国的第二大淡水鱼自然繁殖基地,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怪石林立,水流湍急,每年春汛,洞庭湖的鱼类成群结队汇聚于此,产孵繁殖,构成了一幅十分壮丽的自然景观。

行文至此,以前年所作《茅洞桥春韵》一诗为结:“二月轻寒燕子迟,寻芳又到柳初垂。经年草榭新颜改,如故青山旧影移。茅洞紫烟犹可赞,玉声暗水不胜词。东风剪翠春心动,万类相生总是宜。”

(作者:蒋南  编辑:耕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告别二月,喜迎三月
下一篇:《你来我网》电商职场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