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更多
图片资讯
文化教育 > 首页 > 文化教育 >

蒋南散文:斗山二塔
2021-11-10 10:21:54   来源:新视窗网   评论:0

斗山二塔

蒋 南

微信图片_20211110102301.jpg

    

在衡南县茅洞桥斗山的深山中,至今还保存着比较完好的两座古塔,一座是文魁塔,另一座是字纸塔。

文魁塔位于占禾村西头的楠木桥,始建于清末光绪二十二年(1896)。塔高约七米,共四层,六个面,每层都有重檐翘角,顶层为葫芦宝顶。塔的正面从上到下雕刻有魁星图和“文魁”二字横额,以及“文章入化;翰墨流香”的楹联。

文魁塔是用石块一块一块叠上去的,石块间的缝隙很细,没有使用粘合剂,却非常牢固。民国初年涨大水,冲跨了不少房屋和田墈,文魁塔却安然无恙。文革时期破四旧,一伙蛮汉用绳索套住塔身要把它拉倒,塔丝毫没动,绳索却断成了三截,为首的男子还摔成了右手骨折。因此,文魁塔才幸免了一劫。文魁塔不倒,后来被一些年长的人说是冥冥中有一种力量在保护它。小时候,我就怀疑像《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一样,这塔下面是不是也压了一只可爱的或者是可恨的生物。它也该有个类似“西湖水干,江潮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的美丽传说吧。

微信图片_20211110102315.jpg

从文魁塔往北约三公里就是赤足坪,在村口就能看到字纸塔。该塔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塔高约10米,共五层,结构和风格跟文魁塔基本一致。整座塔造型古朴,每层都有精美的浮雕纹饰,如“天官赐福、魁星点斗、二龙戏珠、双凤朝阳”等,图雕形态,栩栩如生。第一层的焚化炉炉两旁刻有“气冲云霄;光射斗牛”的骈句,炉门横额是“敬惜字纸”四字。在字纸塔的焚化炉门四周,至今仍可见浓浓的烟怠痕迹,可以想象当年焚烧字纸的场景。

说到焚烧字纸,我不由联想到和这座塔有关的一个真实故事。清光绪年间,斗山月塘 有个秀才叫全似之(当地人“似”读zì),生性开朗,幽默恢谐。一天,他路过字纸塔,见附近碓坑塘一漂亮少妇正在塘里淘糯米,便主动跟少妇搭讪起来。交谈中,他得知少妇就是乡邻称道的“才女秋蓉”,秋蓉淘米是准备跶糍粑的。于是,他就拈一上联要秋蓉对上:“碓坑塘,跶碓坑,任跶任擞;”秋蓉听后,脸唰地红了一阵,明显感觉出秀才的上联中有调戏的意味,沉思片刻,对秀才说:“似之先生,我有一下联,不知能否对上你的上联?”“字纸塔,烧字纸,自烧自灭。”秋蓉接着吟道。秀才听出了秋蓉用“似之”跟“字纸”的谐音在咒骂自己,心里虽然恨但又不好发气,只好忙说:“对得好!骂得更好!”秀才回去不久,突然就一病不起。秀才的学生全建仁、李建秋一同前去探望,看到卧在病床上的秀才就轻声地问候:“先生,您近来身体抱恙啊?”秀才微笑着回答道:“我呀,见人不碍,见秋会死。”秀才口中的“见人”是指全建仁(茅洞桥方言“仁”与“人”均读xióng),“见秋”是指李建秋。秀才的调侃,逗得两位学生哈哈大笑。可是,还没等到秋天,秀才就去世了。大家都说是秀才犯了咒星。

微信图片_20211110102327.jpg

天上有没有咒星,我不知道,但天上确实有一颗星叫“奎星”,它是北斗七星中排位第一的星,所以又称“魁星”。魁星是古代天文学中的二十八星宿之一,被尊为主宰文章兴衰的神。文魁塔的“文魁”二字,就是取北斗七星中第一颗星“文魁”的名字。当年人们修建文魁塔,是寄望于这一带百姓能够文笔昌盛,人才辈出。字纸塔的魁星点斗图,更是形象地诠释了“文魁”二字的含义,图雕中魁星一脚向后翘起,另一只脚站在鱼头上,这就是俗语说的“独占鳌头”了,意思是科考放榜时排在第一名,这正是古代文人梦魅以求的。

文魁、字纸二塔系玉兰蒋氏族人捐资修建。距字纸塔不到一千米,是玉兰蒋氏宗祠遗址。大桥人民公社成立之初,蒋氏宗祠设为学校,名大桥完小。1975年,蒋氏宗祠被拆除,搬迁至北面的一座山头另建学校。重建后的学校为大桥完小附中,现为斗山初级中学。蒋氏一族,历代敬重文字,推崇耕读传家。据《玉兰蒋氏六修谱》序载:“用暹公(1439-1517)明弘治间授西川成都(今四川成都)太守,继任真定(今河北正定)太守,解组归养复居玉兰村。”著名作家、学者甘建华先生曾经花费二十多年时间,关注、考查省府县志和各种家乘,他在清同治《衡阳县志》上看到关于明代进士蒋用暹的记载,当时无法考证蒋用暹系衡阳哪里人士。后来我提供本族族谱,甘先生才确认蒋用暹是茅洞桥斗山人,为敦本堂玉兰蒋氏第十世祖。用暹公墓在玉兰祠侧面山坡,即今茅市镇井冲村罗家皁后山,夫人高观贞(1442-1528),殁葬相隔几公里的白木江老龙岩。其子思聪、思金均为文庠,思聪儿子崇恩为郡庠,孙子泗芳为郡庠,曾孙良烈、玄孙希古为邑庠,也就是县学、府学生员。据初步统计,明清两朝玉兰蒋氏各支系共有秀才庠生43人。如今,玉兰蒋氏大学生亦层出不穷,供职在省市县机关、文化教育部门、军事科学领域和省内外创办企业的不乏其人。

微信图片_20211110102337.jpg

在斗山一带,居住有蒋、全、王三大姓,全、王两家的宗祠曾都建在相老铺(今属茅市镇泛市村),距玉兰蒋氏宗祠两千多米。当地有句俚语说:王家祠堂花艳艳,全家祠堂傍田墈,蒋家祠堂出书生。从文庠、秀才到进士,再到后来祠堂设为学校,“蒋家祠堂出书生”,算是名副其实了,同时也应验了文魁、字纸二塔“文运兴盛”的寓意。

斗山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文化事件,当属衡阳大儒王夫子过斗岭。民国年间,长沙画家李世琠曾绘《公过斗岭图》以纪其事,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斗岭,今人多认为在斗山桥。民国时期茅洞桥人全焜撰《斗岭记》称:“斗岭者,余始祖荣郎公迁衡卜筑地名也......后世失所考证,多仿佛其大概,或误指斗山桥为斗岭地点者,往往有之。”其文中只描述了山的形状,没有表明此山在茅洞桥的具体位置,但否定了斗岭在斗山桥。事实上,今“斗山”系1983年大桥公社改为乡政府时的名称,源自辖内有斗山桥水库,“斗岭”则是境内一座陡峭而高大的山。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夏天,王夫之曾冒雨至此寻访老友蒙圣功,留下《雨中过蒙圣功斗岭》五古六首,其五:“二百里无山,到来青插天。东行渡湘水,碧涌万重莲。”这首诗描写的是斗岭的特征及位置,指今茅市镇占禾村流水石和白木村茶园山之间的那座大山,当地人称斗排岭,又叫野木山,它高耸入云,十分陡峭,自西向东蜿延,至茶园山落歇,蒙圣功曾在这里隐居著书十八九年,并殁葬于此。这里正如王夫子诗中描述那样,周围都是小丘陵,二百里无高山,至白木江畔,眼前突然有座青山插入天空中。自此再往东行就到湘江豢龙渡了,渡口上方是碧波荡漾、荷叶田田的莲湖湾。

清顺治十一年(1654),王夫子去常宁塔山避难,就是从斗岭沿白木江东行,经豢龙渡到洋泉,再上塔山。斗岭在白木江的南岸,与茶园山正对面的老龙岩曾经是我祖上的田庄和坟山,先祖第十世用暹公夫人高氏、十一世思聪公夫妻、十二世崇曜公兄弟等都墓葬于此。祖上传下来说,十三世祖以琬公(1636——1710)与蒙圣功有交情,同王夫子喝过酒。此说虽无文字记述,但世代口耳相传往往是最真实可信的。琬公与蒙圣功、王夫子是同时代人,又曾在斗岭山下管理田庄,与蒙公相处,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成立的;王夫子来斗岭访老友蒙圣功,恰逢琬公也在,他们一起喝酒也在情理之中。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王夫子和军事家、文学家蒙圣功的到来,使斗岭更加钟灵毓秀,使这一方水土的山脉水脉与文脉相连。因此,后来这里才有“翰墨流香”、“光射斗牛”之盛,才有兴建“文魁塔”、“字纸塔”这种文化自信。

微信图片_20211110102348.jpg

文魁塔是用来“文章入化”的,字纸塔是用来“敬惜字纸”的,原本就是同一种意义,都是对文化的敬仰和对文字的尊敬,是要求人们把有字的纸不可随意丢弃,要集中在塔里一起焚烧。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字祖仓颉的诞辰,每年的这一天,斗山读书人和蒋、全、王三姓族长准备锣鼓旗号,召集乡民将平时用过的字纸挑到字纸塔焚烧,让文字遇化成神,飞回到天上。如果亵渎了字纸,就会遭到天谴。这是古代人民对于文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文字是神圣的。特别是在台湾,至今仍保持着浓厚的“敬惜字纸”的传统习俗。

多年前一个炽热的夏日,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台南某地的一片树荫下歇息,屁股下面垫着一张报纸。这时,走过来一个老者,肩头搭着一条毛巾,看到此景,对龙应台说:“女士,请把你身下的那张报纸给我,你拿我的这条毛巾垫坐吧。”此言一出,龙应台顿时羞愧不已。今年春节期间到乡下,年长者告诉我,过去民间有“用有字的纸去方便来世会变瞎子,女性如果用字纸放屁股下垫座,更是会得到不能生育的惩罚”的说法。敬惜字纸,这是百多年前乃至几千年前中国士大夫以至山村野夫都严谨信奉的一种精神行为。甘建华先生的感悟尤为不凡,他在《斗山二塔》诗中吟道:“瞻望者不需燃香焚烛/只要面对/‘敬惜字纸’四个字/心中登时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

作者:蒋南

责编:黄长庚

微信图片_20211022164319.jpg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当代书画艺术大师马君声作品欣赏
下一篇: 初冬那一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