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更多
图片资讯
文化教育 > 首页 > 文化教育 >

最美的回忆在家乡
2023-01-28 08:31:30   来源:新视窗网   评论:0

微信图片_20230128082726.png

王一彪先生在《白斗冲的点滴记忆》一文中写道:“家乡总是最美最亲切的词汇,都有着永恒的美好回忆。”在我永恒的美好回忆里,有一种风味特别的美食,那就是老家大桥的冻米。

老家大桥,在白木江上游左岸,与祁东县粮市镇交界,离茅洞桥镇上有30多里,是个山清水秀的小村落。因为有白木江的滋润,这里的土地泥中带沙,种出的糯稻谷粒饱满,色泽金黄,是做冻米的上好原料。

小时候,每到十冬腊月,老家人家家都要做冻米。天刚蒙蒙亮,母亲就来到水塘边的码头淘洗糯米、洗刷饭甑。将糯米浸泡二天一夜,过几遍清水,沥干,上甑用武火蒸熟。糯米饭出甑,放到篮盘里,用筷子稍稍拨开。由于季节已入“三九”,就任由霜冻迅速将其冷冻。糯米饭冻硬了,粘汁收缩,轻轻搓一搓饭团粒就会散开。然后摊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慢慢阴干。切不可暴晒,那样饭粒会晒裂,俗称“炸腰”。趁着冷干,饭粒有韧性,就把饭粒倒入碓臼去跶,将饭粒跶扁。母亲有节奏地踩跶碓碾,饭粒受到碓杵的冲压和摩擦,形状变扁,密度增加,质地晶莹温润。再从碓款里掏出,放到柔和的太阳下晒干。

晒干的糯饭粒叫冻米籽,母亲用布袋收藏好。老家的乡谚说:“二十七,炒冻米”。大年二十七,母亲炒冻米时,我喜欢帮烧火,冬天坐在灶门前很暖和。在老家,炒冻米用的是一种叫“钢沙”的特质河沙。母亲把钢沙倒入锅里,用木制的炒耙在锅里顺一个方向快速搅动,这钢沙不知炒了多少年了,已是油光锃亮。待钢沙冒出热气,就可放入适量的冻米籽。母亲不停地用炒耙翻炒,冻米籽发出微微的“嗤嗤”声,很快就有雪白的冻米从钢沙里冒出来。炒冻米,火候的把控全凭母亲的经验和手感。母亲用筛子筛去钢沙,将冻米倒在篮盘里冷却。冻米籽在炙热的钢沙洗礼中激发出来的特有香味太馋人了,我不时抓一把冻米往嘴里送,那种脆爽醇香的味道至今仍能回味。

冻米是小孩子的最美零食。记得小时候,我和叔叔的子女春林、春桃、松波、春华他们总要听奶奶说故事。奶奶要下地里种菜了,我们围着不让走,于是奶奶说要给我们分冻米,我们才答应。奶奶窝着掌勺,给每人勺一掌冻米,我们乐呵呵地用双手捧着,吃得嘴边都是白白的米花。冻米香气从我们的双手间轻轻飘散开来,涤荡在我们的心头。

冻米是父辈们的方便食品。开春后,父母就有做不完的农活,清早空着肚子出去,做到上午十来点钟才回来。饿了,来不及做饭,就抓几把冻米先应付一下。特别是“双抢”时期,早稻要收割,晚稻要及时莳下去,为了抢季节,父母就用冻米和酒糟拌着吃。冻米糟还衔在口里,又拿起斗笠往头上一扣,匆匆去了田里。

冻米也是老家赶三朝的必备礼物。谁家的姑娘生孩子了,三朝日,新晋外婆必须准备好一担慈桶,满满地装上冻米,连同毛毛衣服、垫布、红鸡蛋等一起挑到女儿家。以前,我在思考赶三朝为何要必备冻米?早几年我在《曾国藩家书》中读到:“甲三自五月二十三日起病,至今虽痊愈,然十分之中,尚有一二分未尽复旧,刻下每日吃炒米粥一餐,泡冻米吃两次......从前发热烦躁,夜卧不安,食物不化,及一切诸患,此时皆已尽去,日日嬉笑好吃。”这里说的泡冻米,就是将冻米用开水泡化。之后我又听老中医说:“女人在分娩过程中的失血、疼痛和创伤会导致产后脾胃虚弱,有些幼儿也有脾胃运化功能不足的问题,容易造成虚弱的脾胃无法正常消化。而开水泡冻米,使得水火不偏,不寒不燥,气香味甘而质地不黏腻,有消积食健脾胃的功效,对脾胃虚弱运化乏力的产妇和孩子最为合适了。”这样,赶三朝盛冻米的器物之所以叫“慈桶”也很好理解了,“慈桶”,是母亲对女儿、外婆对外孙的疼爱之桶。

冻米的另一种吃法叫冻米茶,是老家的上等点心,只有在过年或是招待上宾才可以有。

大年初一,母亲早早地给全家人准备了冻米茶:量一杯冻米放到碗里,放少许白糖,加两枚或四枚煮好了的圆鸡蛋,用开水一冲即可食用。看似简单,却香气浓郁,味道鲜美,风味独到,回味无穷。

在老家吃冻米茶时,调羹的放法也有讲究:主人上冻米茶时,调羹要覆着搭在碗边,因为覆着的调羹如躬身状,表示主人躬着身子请客人用食。同样,客人食用好了,也要把调羹覆搭在碗上,表示躬身感谢。民国初年,老家一个小伙子第一次到女方家见父母,女方想试探他的智商。上冻米茶时,席上唯独他的碗里没有调羹。小伙子不急不燥地说:“可惜一塘鲤鱼密密麻麻无罾抄!”小伙子用一句比喻,把冻米茶比作一塘密密麻麻的鲤鱼,把调羹比作抄鱼的罾,巧妙地把“没有调羹”的“题”抛回给主家。一碗冻米茶,即彰显了老家饮食文化里的礼仪之道,又闪耀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之光。

冻米丸子,是老家酒席传统名菜,在肉末里加上冻米和佐料,搓揉成丸,蒸熟后再上汤料便是。冻米松软,肉丸鲜嫩,沾白间红,十分鲜美。冻米丸子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老家乡语“丸”读“圆”音,代表“团圆”;此菜排在酒席第七碗,为“五男二女七子团圆”之意,表示子孙繁衍,多有福气。五男二女七子团圆,又表示了“二女拜寿”“五子登科”的美好意愿,为旧时推崇的生育习俗。宋时,人们常绘五男二女图于纸笺或礼品上以示祝福。

冻米还可以做成冻米糕。老家的冻米糕外观花花麻麻,圆圆扁扁,故称之为麻圆。做麻圆,以冻米为主料,再加入一些杂粮和糖为配料。那时买白糖要凭票,多数人家会自家熬制红薯糖。小时候亲眼见过母亲做麻圆,在冻米中浇上红薯糖,再将炒熟的花生、芝蔴、桂花掺入和匀,然后用形似手镯般的楠竹圈做模具,铲一把麻圆料装到模具里,抚平后,反复用力压实。从模具中取出来,一个麻圆就做好了。做好后放进垫有石灰块的陶坛中,坛口覆上荷叶蒲垫,加上青石板压实密封。母亲会从中盛一篮麻圆,叫我给院子里每家送几个。冬天的晚上,院子各家房门关得早,要一家一家去敲门。乡谚说:“远亲不如近邻”,那时院子的人们相处得特别亲,谁家有做好吃的都会如此挨家挨户给送上。

麻圆清香酥脆,口感极佳,是拿得出手的手信。记得那时家里来客人,他们要回去时,母亲总要启开坛子,拿出十来个麻圆递到客人手里。麻圆也是家人出远门时的随身点心,那一年家里建房子,父亲到百里开外的祁阳金洞去买杉树,母亲便事先准备好一小袋麻圆给父亲。我参加工作后,每次回家,母亲总要在我背包里塞一些麻圆。这麻圆里,我吃出了母亲对儿子的那份牵挂。

 如今母亲不在了,老家会做冻米的那一代也慢慢老去。已有十几年没吃上老家的冻米了,一次路过茅洞桥街上,妻子见到“打冻米”就买了些,递给我尝尝。这种经铁罐高压过度膨化的冻米花,不香不脆,入口即溶,寡淡无味。我还是忘不了老家大桥的冻米,忘不了的不只是美的味道,更是独一无二的乡愁。

作者:蒋南

编辑:黄长庚

 (蒋南,笔名细语江南,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风水学会会员,衡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衡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编著出版《湘江渔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钢趣说"六六"大顺
下一篇: 新春茶话会,地协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