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更多
图片资讯
文化教育 > 首页 > 文化教育 >

奶奶说“伏
2023-07-31 14:41:20   来源:   评论:0

 

640 (1).jpg

那年夏天,我又蹲坐在奶奶身边。

“夏至三庚便数伏”奶奶说:“明日是庚寅日,入伏了!”我不懂“伏”是什么意思,但又好奇,便要奶奶说“伏”。

 奶奶告诉我:“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就藏伏到地下去了,这时候,阳气特别旺盛,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每年都有三伏,头伏、中伏和末伏。夏至节气过后的第三个庚日就开始入伏了。庚日是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头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末伏伴秋’,立秋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首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头伏和末伏的时间各10天,中伏的时间有10天和20天之分,这要看夏至和立秋这段时间中间隔的庚日是几个,如果有4个,那么当年中伏是10天,如果有5个,那么当年中伏就是20天。”

 后来,我算是弄懂了奶奶讲的三伏推算原理。比如今年(2023)夏至节气的时间是6月21日,当天就是第一个庚日(庚戌),7月1日就是第二个庚日(庚申),到了7月11日就是第三个庚日(庚午),因此,今年入伏的时间就是7月11日。10天过后,即7月21日是第四个庚日(庚辰),将进入中伏。7月31日为第五个庚日(庚寅),但还未立秋,中伏就得继续。立秋要到8月8日,所以今年的中伏是个加长版。8月10日是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庚子),也就是今年末伏第一天,10天后三伏天才结束。

 三伏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和立秋来划定的,其中还包含小暑、大暑、处暑三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们中华祖先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不到冬至不寒,不到夏至不热”“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立秋加一伏”“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老家这些乡谚告诉我们,三伏紧密地联系着二十四节气,这时期的气温是跟着节气的节奏在变化。夏至后阳气旺盛,气温变得越来越热。到了小暑期间,就要入伏了。小暑之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即为小热。最热时期,便是紧接着而来的大暑节气。热了好长一段时间,人们好想立秋节气到来,希望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然而在我们衡阳,立秋过后还会热一阵子,基本上要到处暑节气,三伏天才结束。这时期虽然气温还比较高,但早晚都比较凉爽。

 

640.jpg

奶奶说,三伏天还有“母伏”和“公伏”之分,这是根据入伏这天的农历日期尾数来判断的。单数为阳,则为“公伏”;双数为阴,则为“母伏”。今年的入伏时间为7月11日,对应的农历日期为五月二十四,是双数,所以今年是“母伏”。我们的祖先们根据入伏的公母,来预测接下来的天气,一般来说,母伏天气不会像公伏那么炎热,雨水也会比较多一些。在老家茅洞桥,还有看入伏这天是否下雨来预测三伏的天气,乡谚说:“雨淋伏婆婆,水车收上楼;雨淋伏公公,大暑干到冬”。这说的是,如果母伏年份,入伏当天下雨的话,三伏时节下雨的机会就比较多,农夫就可以把水车收回放在楼上。如果公伏年份,入伏当天下雨的话,三伏时节下雨的机会就比较少,可能会从大暑时节一直干旱到冬季。这乡谚就是老祖宗总结出来的物候经验,不一定十分准确,但应验的概率还是会比较多一些。

 三伏作为时节,最早始于秦朝。唐代开元年间的学者张守节在其《史记正义》中曾做过考证:“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这个“伏”是隐藏的意思,天气太热了,需要隐伏以避盛夏之暑气。当今,到了三伏天,不少衡阳人便到南岳深山避暑,应该算是隐伏的一种方式。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间段,这期间我们衡阳基本上是35℃以上的高温,大地呈现出一片骄阳似火的现象。小时候在老家,随着温度不断攀升,三伏天火舌般到来。太阳炙烤着大地,庄稼无奈地垂下了头;小狗趴在门前的枇杷树下吐出长长的舌头,失去了往日的机灵;几只母鸡也无精打采地蹲在阴凉的瓜棚下,偶尔发出一两声“咯咯”的叫声;母亲在垅口的田里刈禾,汗水浸透的衣服贴在身上如同水洗一般,滴滴渗入脚下的土地;拱桥边的梧桐树打蔫似的地耷拉着叶子,只有枝头上的知了悠然自得,鸣唱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我背着书包上学,顶着烈日走五六里山路,还要翻过峭如悬壁的斗排岭。下午放学回来,几个小伙伴把牛放到山上,华英、西香两个女孩看牛,海生、满元、春林和我就光着身子下山塘里学游泳。三伏天旱,山塘水比较浅,我们在水里翻爬滚打,自由摸索游泳技巧。折腾累了,山塘里原本不多的水也搅得混黄,上得岸来,身上平时几乎看不见的汗毛全都裹上了泥浆,显得又黄又粗,几个小家伙俨象一只只浑身是毛的水猴子。

 晚上,我和弟弟以及几个堂兄弟跑到后山的草丛间捕捉萤火虫,抓到的就放进白色的玻璃瓶子里。萤火虫发出浅绿色的光,像是星星在天空闪耀,给夏夜增添了一份神秘和美丽。我拿着萤火瓶子跑来跑去跑,脚酸了,就来到奶奶跟前,要奶奶讲故事。奶奶说:“从前,有个男孩家里很苦,买不起油灯。一个夏天的晚上,男孩在漆黑的院子里背书,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放出一闪一闪的光点。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找来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一些萤火虫放在里面,做成了一盏萤火灯。于是,男孩就可以在萤火灯下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读,长大后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后来我在课本中也读到了这个故事,那个男孩叫车胤,后来成为了东晋大臣。成语“囊萤映雪”中的“囊萤”,就出自车胤刻苦读书这个典故。“映雪”,则是来源于晋代另一贫困书生孙康在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的典故。

 小时候,老家那边有些小孩在三伏天会患上一种叫“走痂‘的病,主要表现是食欲差,比较吵,面容清瘦,精神欠佳。小孩若走痂了,打针吃药并无明显效果,大多的父母会带着孩子找奶奶扎痂。奶奶轻轻地握着小孩的手,打开细嫩的手掌,指着他们手指节上的奶白点点说:“走痂了”。奶奶打开红布包,取出一根锃亮的银针,朝小孩指节上的白点点扎下去,拔出银针时,指节上白点点会一个个冒出来。整个过程,小孩子都不哭不闹。奶奶又从家里拿来一枚鸡蛋,用青线在蛋壳上绕上三九二十七圈,然后放到灶膛里去煨。鸡蛋煨熟了,蛋壳上的青线却丝毫无损。奶奶把鸡蛋从小孩的额头上滚几下,并要小孩把鸡蛋吃了。人家都会拿些钱或者大米要送给奶奶,以表谢意。奶奶总是以“收了钱米就没那么灵验了,心意到了人情就到了”予以拒收。事后我问奶奶:“收了钱米真的就不灵验了吗?”奶奶告诉我,那是婉拒人家的话,她学这门技艺的初衷,不是为了钱财,只是想为善一方,为自己积些阴德而已。

 三伏天,老家人还有喝伏茶的习俗。伏茶,其实就是姜茶,在三伏天,把生姜洗净,放到太阳下晒到恰当好即可。

 乡谚说,“入伏晒一宝,一年无病遭”,这里的一宝,指的就是伏茶。三伏天气温高,气候闷热,人特别容易出汗,人们一般都会用各种冰凉的饮食或物体来解暑,这样就会导致寒气入侵身体。如果经常这样,等到三伏天过后,就会发现体质变得很虚,还容易手脚冰凉,到了冬春季节就会不好受了。为了预防暑热而引起的疾病和身体不适,人们通过喝伏茶,就能驱除体内寒湿,同时还能促进食欲。

 离开老家这些年,我依然每年伏天喝伏茶,依然记得奶奶说伏时的神态。或许,伏天里也有着一种炽热的乡愁。

作者:蒋南

编辑:耕歌

 (蒋南,号细语江南,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风水学会会员,衡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衡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编著出版《湘江渔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刀郎新歌《罗刹海市》歌词及内容简介
下一篇:找死,二字竟这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