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更多
图片资讯
客家文化 > 首页 > 客家文化 >

大埔百年畲萝村,竹编手艺入非遗
2023-02-15 10:32:11   来源:新视窗网   评论:0

新春的清晨,在梅州大埔茶阳圩镇老街的一间店铺门口,茅坪村村民黄联安正低着头,和妻子一起用粗糙却灵巧的手在竹篾间游走穿行……经过开竹、破篾、编织等多道工序,大半日功夫,一个椭圆形的畲萝便展现在眼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竹编技艺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在茶阳镇茅坪村,很多村民精于竹畲萝编制这项技艺并代代相传,用双手编织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2年,大埔竹畲萝编制工艺被列入梅州市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微信图片_20230215103040.jpg

制作好的畲萝成品。

茶阳镇茅坪村盛产毛竹,现有竹林面积达1000亩以上,可年产150万吨毛竹。长期以来,当地村民都有利用农闲从事竹编补贴家用的习惯。“资源丰富、就地取材是畲萝制作工艺代代相传的重要原因。”据茶阳镇文化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茅坪村生产竹畲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相传由郑姓六世祖“信步公”在外地学艺后传承下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畲萝主要用于逢年过节或置办喜事时装祭祀用品或者嫁娶用品,是粤东、闽西客家人必需的家庭用具,在大埔境内及毗邻地区广泛使用。随着时代的变迁,畲萝的制作手艺在茅坪村代代相传,成为一门精湛工艺。不少村民更是利用竹畲萝编制工艺养家糊口,改善生活。

畲萝看似简单,但其制作工艺颇为复杂。“编制畲萝使用的竹料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当地优质毛竹。”据黄联安介绍,茶阳老街大部分竹器店是家庭式经营,从竹子到编织成畲萝,要经过裁竹子、刮节、破篾、拖尾、编器身等20多道工序,整套工序都由自家人完成。

平日里黄联安主要负责开竹、破篾、拖尾等需要用到刀具的工序,妻子则负责编织。黄联安介绍,就拿破篾来说,操作所用的工具就是一把简单的篾刀,把蔑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一层一层分出,直至得到薄如蝉翼的竹丝。在这过程中,主要是靠手腕的力度和捏劲,才能保证竹篾厚薄、粗细均匀。待正式编织时,经篾相对固定,纬篾是活动的,要边织边添。再经过收边、缠边,并根据竹器的类型和需要,做成既紧密耐用又美观大方的篾器。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与竹畲萝打交道40多年,现在做畲萝的基本上都是上了岁数的人了。”黄联安感慨,由于竹编工艺繁琐且辛苦,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如何能够保护和传承好这门手艺,也是他们老一辈手艺人在思索的问题,“总想着这门手艺不能丢,只要我和我老婆还编得动,就会一直编下去。”

茅坪村村民黄永淼今年42岁。“我以前是在外面打工,成家后回老家定居,为了讨生活,就开始跟着村里的老手艺人学做畲萝。”黄永淼说,竹畲萝是精细活,很考验人的耐心。在学习之初,黄永淼一边摸索,一边到村里的老艺人家里学习他们各自不同的编织法,集众人之所长。他常常在板凳上一坐就是一整天,双手布满了老茧。他悟性较高而且能吃苦,很快就“入了门”。

微信图片_20230215103111.jpg

黄永淼在自家店铺里,用传统手工编织竹器。

接触竹畲萝后,黄永淼爱上了这门手艺。为了把手艺学到极致,他一直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思考。在他看来,非遗手艺不仅是传统的,也应该是现代的。“要把传统的手艺和现在大众的生活审美衔接在一起,做出更多适合现代生活场景的实用型产品,才会有更大市场,才能将这份技艺传承的更好。”

2003年,黄永淼在茶阳老街开了一间竹器店,凭着对竹畲萝的热爱,他不断创新、改进,让自己的竹编制品更受大众消费群体的青睐。在他的店铺里,除了传统的较为实用的器具外,还有诸多类似雨伞、花瓶等不同造型的装饰性竹编。“为了能够与时俱进,我经常跟着手机视频学习新的竹编技艺。”黄永淼说,通过将畲萝微型化,制成既美观又实用的手工艺品,往来的游客总会慕名前来参观,碰上喜欢的,他们都会以不低的价格带回去。

为了让竹编技艺获得更多年轻人的认可,今年4月,黄永淼开通了抖音账号,用短视频的形式记录竹编作品的制作过程。黄永淼希望通过视频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重新认识并热爱竹编这项传统技艺。“通过短视频平台让竹畲萝这门传统非遗手艺进入年轻人的生活,我觉得很有意义,自己也希望能够成为竹畲萝技艺的传播者和宣传员,让我们茶阳古镇的竹编手艺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乡亲们致富的载体,加速乡村振兴。”

来源:梅州日报

编辑:黄长庚

1585293987485256.jpg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藏着红色传奇的大埔青溪镇
下一篇:全钢|客商诚信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