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更多
图片资讯
文化教育 > 首页 > 文化教育 >

蒋南:斗山二塔
2021-02-20 07:07:36   来源:新视窗网   评论:0

    微信图片_20210211084034.png



  在茅市斗山  至今还比较完好的保存着两座古塔,

 一座是 文魁塔,另一座是字纸塔。

             

微信图片_20210220070233.jpg

                   文魁塔                   

微信图片_20210220070250.jpg

 字纸塔

   

  文魁塔,位于我乡下老家村子西头的楠木桥,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塔高约七米,共四层,六个面,每层都有重檐翘角,顶层为葫芦宝顶。塔的正面从上到下雕刻有魁星图、“文魁”二字横额以及“文章入化;翰墨流香”的楹联。


 文魁塔是用石块一块一块叠上去的,石块间的缝隙很细,没有使用粘合剂,却非常牢固。民国初年涨大水,冲跨了不少房屋和田墈,文魁塔却安然无恙。文革时期破四旧,一伙蛮汉用绳索套住塔身要把它拉倒,塔丝毫没动,绳索却断成了三截,为首的男子还摔成了右手骨折。因此,文魁塔才幸免了一劫。文魁塔不倒,后来被一些年长的人说是冥冥中有一种力量在保护它。小时候,我就怀疑象《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一样,这塔下面是不是也压了一只可爱的或者是可恨的生物。它也该有个类似“西湖水干,江潮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 的美丽传说吧。


  从文魁塔往北约三公里就是赤足坪,在村口就能看到字纸塔。该塔建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塔高约10米,共五层,结构和风格跟文魁塔基本一致。整座塔造型古朴,每层都有精美的浮雕纹饰,如“天官赐福、魁星点斗、二龙戏珠、双凤朝阳”等,图雕形态,栩栩如生。第一层的焚化炉炉两旁刻有“气冲云霄;光射斗牛”的骈句,炉门横额是“敬惜字纸”四字。


  在字纸塔的焚化炉门四周,至今仍可见浓浓的烟怠痕迹,可以想象当年焚烧字纸的场景。说到焚烧字纸,我不由联想到和这座塔有关的一个真实故事。清光绪年间,斗山有个秀才叫全自之,生性开朗,幽默恢谐。一天,他路过字纸塔,见附近碓坑塘一漂亮少妇正在塘里淘糯米,便主动跟少妇搭讪起来。交谈中,他得知少妇就是乡邻称道的“才女秋蓉”,秋蓉淘米是准备跶糍粑的。于是,他就拈一上联要秋蓉对上:“碓坑塘,踏碓坑,边踏边擞;”秋蓉听后,脸唰地红了一阵,明显感觉出秀才的上联中有调戏的意味,沉思片刻,对秀才说:“自之先生,我有一下联,不知能否对上你的上联?” “字纸塔,烧字纸,自烧自灭。”秋蓉接着呤道。秀才听出了秋蓉用“自之”跟“字纸”的谐音在咒骂自己,心里虽然恨但又不好发气,只好忙说:“对得好!骂得更好!” 秀才回去不久,突然就一病不起,大家都说是秀才犯了咒星。


  天上有没有咒星,我不知道,但天上确实有一颗星叫“奎星”,它是北斗七星中排位第一的星,所以又称“魁星”。魁星是古代天文学中的二十八星宿之一,被尊为主宰文章兴衰的神。文魁塔的“文魁”二字,就是取北斗七星中第一颗星“文魁”的名字。当年人们修建文魁塔,是寄望于这一带百姓能够文笔昌盛,人才辈出。字纸塔的魁星点斗图,更是形象地诠释了“文魁”二字的含义,图雕中魁星一脚向后翘起,另一只脚站在鱼头上,这就是俗语说的“独占鳌头”了,意思是科考放榜时排在第一名,这正是古代文人梦魅以求的。


  文魁塔是用来“文章入化”的,字纸塔是用来“敬惜字纸”的,原本就是一种意义,都是对文字的尊敬,是要求人们把有字的纸不可随意丢弃,要集中在塔里一起焚烧,让文字遇化成神,升回到天上。如果亵渎了字纸,就会遭到天谴。这是古代人民对于文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文字是神圣的。特别是在台湾,至今仍保持着浓厚的“敬惜字纸”的传统习俗。多年前一个炽热的夏日,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台南某地的一片树荫下歇息,屁股下面垫着一张报纸。这时,走过来一个老者,肩头搭着一条毛巾,看到此景,对龙应台说:“女士,请把你身下的那张报纸给我,你拿我的这条毛巾垫坐吧。”此言一出,龙应台顿时羞愧不已。今年春节期间到乡下,年长者告诉我,过去民间有“用有字的纸去方便来世会变瞎子,女性如果用字纸放屁股下垫座,更是会得到不能生育的惩罚”的说法。敬惜字纸,这是百多年前乃至几千年前中国士大夫以至山村野夫都严谨信奉的一种精神行为。


  斗山二塔,除了“文章入化”和“敬惜字纸”的目的之外,我还发现,两座塔分别选址在楠木桥和赤足坪两个村庄的下方水口,这种位置的设置可能还有一种“镇水口,补风水”的意义,其实这两座塔也是一种风水塔。


  沧海桑田,岁月摩擦,敬重文字的习俗日渐式微,不少文魁塔和字纸塔早已被历史淹没,故现存世极少。在小小的斗山,在楠木桥和赤足坪方圆三四公里的地方还留存两座古塔,应是非常幸运的事了。今天,古塔的存在,不仅仅为了敬重文字,也不仅仅为了山村的风水,更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两座古代的建筑艺术。

(作者:蒋南  编辑:耕歌)

微信图片_20210220070208.jpg

蒋南


     作者简介:蒋南。网名(酃酒坊,细语江南)。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会员、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酃酒项目传承人、衡阳市湖湘酒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衡阳市酒业协会副会长,爱好现代散文和近体诗词,有作品在《华夏酒报》、《湖南日报》、《衡阳日报》、《衡阳晚报》、《新视报》、《衡阳酒文化》、《云集风》等报刊上发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湘江渔歌,珍贵的文化遗产
下一篇:栗江流过茅洞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