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更多
图片资讯
文化教育 > 首页 > 文化教育 >

栗江流过茅洞桥(1)
2021-02-21 08:45:14   来源:新视窗网   评论:0

微信图片_20210211084034.png

     我在衡阳工作和生活这么多年了,若在有不认识者的场合里,只要我开口说话,人家就能马上断定我是茅洞桥人。是的,我是茅洞桥人,是茅洞桥这方水土养育我长大,根在茅洞桥,乡音难改。

      茅洞桥人说话是介于衡阳话与祁阳话的过渡音,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话尾时不时带“儿”“了”,把“不知道”说成“晓不得”。茅洞桥口音主要分布在原茅市区的茅市乡、斗山乡、柞市乡、长沙乡及原硫市区的龙确乡和原栗江区的卿云乡一带,基本上在栗江流域。

微信图片_20210221084355.jpg

     栗江,原名黎江,清乾隆《清泉县志•营建志》载:“衡湘传闻,祝融重黎居于衡阳。今衡阳西有重江,南有黎江。如此,则俗称栗江者误,盖以入作平者,乃衡之土音也。”今称“栗江”,由“黎江”演变而来,是衡阳方言把入声字“黎”念成了平声字“栗”。在古代的传说和记载中,都说祝融氏出于五帝中的颛顼之后,他的名字叫做“犁”或者“黎”。《左传》说:“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山海经》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又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 无论哪一种说法,都说重黎是上古的人或者神,是掌管火的,为祝融。一条河流以上古人命名的并不多见,栗江用重黎之名命名,一是说明在远古时期,栗江就已经形成;二是说明在人类之初,这一带就有人们在此活动。1992年版《衡南县志•概述》载:“衡南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定居,从事刀耕火种。”

  因为历史的久远,记录历史的传说和文字,往往记下的只是历史发生的表象。历史永远是一个过程,就像奔腾不息的栗江,要流向湘江大河,流向长江,流向无际的大海。文明的诞生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栗江从茅洞桥这片土地上流过,孕育了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孕育了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沉淀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

(作者:蒋南  编辑:耕歌)


请继续关注《栗江流过茅洞桥》(2):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蒋南:斗山二塔
下一篇: 栗江流过茅洞桥(二)